2024-08-28
羊肚菌一般從低海拔的平原地區到海拔3200米都有生長。多生長在闊葉林或針闊混交林的腐殖質層上。主要生長于富含腐殖質的沙壤土中或褐土、棕壤等。羊肚菌在火燒后的林地上比較容易生長。 羊肚菌一般在低溫、高濕條件下易萌發子實體,因此野生羊肚菌子實體的生長季節一般在每年3-5月或8-9月。有研究表明,羊肚菌的野外發生條件主要取決于上年度11月份的降水量,而當年羊肚菌發生的遲早取決于當年春季5厘米表層土壤溫度是否穩定通過11.5℃。因此,羊肚菌的發生期受年度的氣候條件影響,與發生地區的氣溫、降雨量和降雨時間的早晚密切相關。一般來說,羊肚菌多發生在土壤濕潤或降雨量多而且容易保濕或地下水位較高的環境中。光線對子實體的形成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子實體的生長發育具有趨光性。足夠的氧氣和通風良好的場所是保證羊肚菌正常生長發育的必要條件。
查看詳情2023-12-11
羊肚菌風味獨特、味道鮮美、嫩脆可口、營養極為豐富。據測定:羊肚菌含蛋白質28.1%、粗脂肪4.40%、氨基酸高達20種、含47.47%、特別是對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含量很高,占氨基酸總量的44.14%;多種維生素及礦物質元素含量也極為豐富,有些營養成份超過了“冬蟲夏草”的含量,被譽為食品之冠。
查看詳情2023-12-11
一、羊肚菌的種植方法 1、配制養料 要使用木屑、面筋、磷肥、石膏、腐殖質配制養料,將養料裝入塑料袋中,扎緊袋口后放入清水的鍋中,蒸煮三小時,高溫滅菌,在陰涼處晾至常溫。 2、接種培育 滅菌完成后,向袋裝養料的兩端接種羊肚菌的菌絲,放在25度的環境中,定期噴灑水霧,長滿菌袋后,放入大棚或溫室中,一個月后就會長出。 二、羊肚菌的栽培技術 羊肚菌對土壤的要求較高,保證土壤酸堿度為6.5-7.5之間,有利于羊肚菌生長發育,此外土壤要消毒后再使用。
查看詳情2023-12-11
羊肚菌(學名:Morchella esculenta (L.) Pers. )是羊肚菌科、羊肚菌屬真菌,菌蓋近球形、卵形至橢圓形,高可達10厘米,頂端鈍圓,表面有似羊肚狀的凹坑。 羊肚菌簡介 羊肚菌在全世界都有分布,其中在法國、德國、美國、印度、中國分布較廣,其次在俄羅斯、瑞典、墨西哥、西班牙、捷克斯洛伐克和巴基斯坦局部地區等均有零星分布。羊肚菌在中國的分布極為廣泛,北至東北三省,南至廣東、福建、臺灣,東至山東,西至新疆、西藏、寧夏、貴州共28個省、市、自治區。 羊肚菌多生長在闊葉林或針闊混交林的腐殖質層上。主要生長于富含腐殖質的沙壤土中或褐土、棕壤等。羊肚菌在火燒后的林地上比較容易大發生。 羊肚菌,菌蓋近球形、卵形至橢圓形,高4-10厘米,寬3-6厘米,頂端鈍圓,表面有似羊肚狀的凹坑。凹坑不定形至近圓形,寬4-12毫米,蛋殼色至淡黃褐色,棱紋色較淺,不規則地交叉。柄近圓柱形,近白色,中空,上部平滑,基部膨大并有不規則的淺凹槽,長5-7厘米,粗約為菌蓋的2/3。 子囊圓筒形,孢子長橢圓形,無色,每個子囊內含8個,呈單行排列。側絲頂端膨大,粗達12微米,體輕,質酥脆。
查看詳情2023-12-11
1.氨基酸及蛋白質:羊肚菌中蛋白質的含量可達到20%以上。羊肚菌蛋白質具有葡聚糖裂解酶活性、脂肪氧合酶活性以及抑制血小板聚集等多種作用;硒化修飾能夠提高羊肚菌蛋白的體外抗氧化活性;羊肚菌蛋白質經消化分解形成的一些肽段和氨基酸具有降血壓和抗菌的功能。史剛榮叫分析出19種羊肚菌中的氨基酸,其中異亮氨酸,賴氨酸等8種必需氨基酸含量豐富,占氨基酸總量的47.47%。研究人員還發現羊肚菌含有2,4-二氨基異丁酸、α-氨基-異丁酸等稀有氨基酸,這些稀有氨基酸決定了其具有的獨特風味引,因此羊肚菌具有很好的提鮮作用,可用于開發鮮味劑。HaVana從羊肚菌中分離出一種新的氨基酸,經核磁共振光譜、去氨基作用和元素分析表明它的結構為順-3-氨基-L-脯氨酸。 2.脂類:羊肚菌中脂肪酸種類十分豐富。 3.維生素:羊肚菌中維生素不僅含量豐富,而且種類較多。研究發現羊肚菌中含有VB、VE、煙酸、葉酸、泛酸、生物素、3種胡蘿卜素(β-胡蘿卜素、δ-胡蘿卜素和ζ-胡蘿卜素)和4種葉黃素(玉米黃質、蝦青素、檸黃素和葉黃呋喃素);尖頂羊肚菌中含有3種胡蘿卜素(δ-胡蘿卜素、ζ-胡蘿卜素和γ-胡蘿卜素)和5種葉黃素(角黃素、蝦青素、玉米黃質、鏈孢紅素和紅盤菌黃素)。
查看詳情
手機掃一掃